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稚女石楠花
宋·苏轼
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
朱萼一樽开北户,紫花千穗绕东篱。
不须更待秋风起,自与诗人意会时。
野老村夫无别事,闲来共赋石楠诗。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苏轼并未写过直接以“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为开头的诗,但苏轼确有众多描写自然景物与家庭生活的佳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新党与旧党的夹缝人物,但其文学成就举世公认,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译文
我一生中从未梦见过象征吉祥的熊罴(古代认为梦见熊罴是生男孩的吉兆),却迎来了如同清晨枝头坠落的花朵般娇嫩的女儿,她就像北窗下盛开的红色石楠花,又如东篱边缠绕的紫色花穗,不需等到秋风起,自然就能与诗人的心意相通,我们这些乡野村夫没有别的事情可做,闲暇时便共同吟咏这石楠花,记录下这份美好。
释义
诗中“平生未省梦熊罴”表达了诗人对未得子的遗憾,转而以“稚女如花坠晓枝”展现了对女儿的喜爱与珍视,将女儿比作清晨绽放的花朵,既清新又充满生机,后续诗句则通过描绘石楠花的美丽,寄托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满足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赏析
此诗以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细腻情感与深厚父爱,通过对比“梦熊罴”的传统吉祥之梦与现实中“稚女如花”的美好,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命运安排的接受与对女儿深沉的爱,诗中石楠花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但若将其置于苏轼的生活背景中,可以想象,在苏轼仕途起伏、人生多变的岁月里,家庭是他心灵的避风港,女儿的到来,或许正是他人生低谷中的一抹亮色,激发了他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与对自然之美的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面对人生波折时,依然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的心,这也是他文学作品中一贯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