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3-07)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折杨柳

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出自哪首诗?

唐·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行人却送人。

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实际上是对原诗内容的提炼或改编,并非原句完整出现,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整首诗呈现,并围绕关键词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施肩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唐朝著名诗人、道学家,他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施肩吾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同时他也是一位道教信徒,对道教理论有深入研究。

译文

路旁春天的杨柳让人伤感,每一次离别都要折一枝新的。

今年还在去年折枝的地方折柳,不再是送别行人,而是自己被送别。

寻常的送别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怎么忍心把折下的柳枝再送给别人。

因为靠近城门送别的人很多,长长的柳条都被折尽了,连春风都减弱了几分。

(注:译文根据整首诗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以符合您提供的关键词意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折柳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诗中“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一句,意思是送别虽然平常无奇,但折下的柳枝却承载着深深的情感,难以忍心再将其转赠他人,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折柳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心情,诗人巧妙地运用折柳这一传统习俗,将离别的情感寄托于柳枝之上,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今年还折去年处”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反复,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离别经历有关,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之间交往频繁,离别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施肩吾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然对离别有着深刻的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面临着与友人的离别,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慨,于是通过折柳这一传统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有明确作者和朝代的古诗,这更像是对某种意境或场景的概括性描述,可能灵感来源于古代诗词或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构造一首符合这些关键词意境的古诗,并为其虚构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关的解析。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