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绿柳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
江亭月暗西陵渡,谁见王孙憔悴花。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抒情,真挚自然,用词清新隽秀,婉丽凄切,独具特色,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译文
曾经依傍着龙舟轻轻拂过华丽的翠盖(指荷叶或宫中的翠华旗),到如今仍怀着怨恨倚靠在天涯边,西陵渡口的江亭月色昏暗,又有谁能看见那王孙(此处可能借指词人自己或某位贵族)因思念而憔悴的面容如同凋零的花朵,流水悠悠,碧空如洗,道路茫茫无尽头,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直到鸿雁南飞之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释义
这首词以绿柳为引子,寄托了词人的深沉情感,首句“曾傍龙舟拂翠华”描绘了绿柳昔日与皇家龙舟相伴的辉煌场景,暗示词人曾有过的显赫或亲近皇权的经历,次句“至今凝恨倚天涯”则笔锋一转,表达了绿柳(或词人自身)因某种原因被遗弃天涯,心中充满怨恨的情感,下片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与思念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江亭月暗”、“流水淡,碧天长”,营造出一种凄清、辽远的氛围,最后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作结,表达了词人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词以绿柳为象征,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物与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词人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词中既有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孤独境遇的无奈与哀怨,更有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词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清新又哀婉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可能与纳兰性德个人的身世经历有关,纳兰性德出身贵族,早年仕途顺畅,但内心深处却常怀忧思与孤独,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深刻体悟,这首《浣溪沙》或许正是他在某个特定时刻,面对自然景物,触景生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化为文字,创作而成的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