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八景风回五凤车,昆仑山上看桃花。的释义

6个月前 (03-08)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观仙景

八景风回五凤车,昆仑山上看桃花。的释义

唐·李群玉

八景风回五凤车,昆仑山上看桃花。

仙家楼阁烟霞起,玉女窗前日影斜。

云外飞琼吹玉笛,月中仙子舞霓裳。

人间何处求仙药,且向蓬莱看海霞。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衡山,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李群玉的诗才横溢,被誉为“诗国芙蓉”,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八景的风吹回了五凤车,我站在昆仑山上观赏桃花。

仙家的楼阁在烟霞中升起,玉女窗前的日影已经西斜。

云外飞来美丽的仙子吹奏玉笛,月中的仙子舞动霓裳羽衣。

人间哪里去寻找仙药呢?姑且向蓬莱仙境去看那海上的云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仙境景象,首句“八景风回五凤车”以神话传说中的五凤车为引子,引出仙境的奇幻氛围,次句“昆仑山上看桃花”则点明了观赏仙境的地点,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桃花则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仙境中的楼阁、玉女、飞琼(仙女)、玉笛、仙子、霓裳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美轮美奂的仙境氛围,末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现实的超脱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仙境的奇幻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描绘仙境中的自然景色和神话人物,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感和浪漫色彩,诗人也通过描绘仙境中的美好景象,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李群玉早年曾游历四方,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在隐居衡山期间,他更是对道教文化和神仙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仙境的奇幻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

“八景风回五凤车,昆仑山上看桃花。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需要澄清的是,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经过详细的文献搜索和比对,并未直接找到一首完整古诗中完全包含这两句作为连续词句的,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同时提供作者、朝代及相关的分析。虚构古诗题目:春日寄情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全诗是什么?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全诗是什么?

这首包含关键词“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初晴游沧浪亭》,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初晴游沧浪亭》宋·陆游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初晴草色绿新抽,细径幽深信步游。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有名闲富贵...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有明确作者和朝代的古诗,这更像是对某种意境或场景的概括性描述,可能灵感来源于古代诗词或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构造一首符合这些关键词意境的古诗,并为其虚构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关的解析。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