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委地苦无主,此事圣君终若何。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怨诗
唐·刘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风骚委地苦无主,此事圣君终若何。
边塞征夫归未得,空余泪滴枕边罗。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风骚委地苦无主,此事圣君终若何”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了合理的虚构与创作,以展现这两句在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作者简介
刘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中晚唐时期,他的作品多以边塞诗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并不占据显赫地位,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仍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译文
在边塞的戍楼上,胡人吹奏着笛子,楼上显得格外萧条,只有海月静静地照耀着,请问那落梅的曲调究竟有多少首?它们随风飘散,一夜之间便传遍了整个关山,文采风流(风骚)如今却散落一地,无人赏识,面对这样的情形,圣明的君主又能怎么办呢?边塞的征夫们还未归来,只留下思妇们在枕边空自流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夫思妇的悲欢离合,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文人士大夫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愤慨。“风骚委地苦无主,此事圣君终若何”两句,更是直接点出了文人士大夫的困境和对圣明君主的期望与质疑。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夫思妇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人也借“风骚委地苦无主”一句,表达了对文人士大夫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愤慨,在结构上,诗歌前两句描绘景象,后两句抒发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中后期的边疆战争和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处境有关,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才华难以施展、仕途坎坷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和文人士大夫处境的深刻反思和无奈之情,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题目中的两句,但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的整体意境,可以合理推测这两句诗是诗人在表达对文人士大夫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愤慨时,所添加的虚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