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形入汉藤萝短,僧语离经耳目清。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皎然
松形入汉藤萝短,僧语离经耳目清。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头云气入窗庭。
空庭日暮鸟争树,古寺春深花满庭。
欲问禅心何处是,乱峰深处一灯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颇丰,题材广泛,风格清丽闲淡,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松树高耸入云,藤萝缠绕其下却显得短小;僧侣们谈论经文之外的话题,让人的耳目为之一清,林中水声潺潺,夹杂着欢声笑语;岩头的云气悠悠,飘进了窗庭之中,空旷的庭院里,傍晚时分鸟儿争抢着栖息的树木;古老的寺庙里,春天深处花朵开满了庭院,想要询问禅心究竟在哪里,只见乱峰深处有一盏明灯在闪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僧侣生活的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领悟,首联以松形和藤萝的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高远;颔联通过僧语和自然声色的结合,展现了僧侣生活的闲适与超脱;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宁静与美好;尾联则以乱峰深处的明灯为象征,暗示了禅心的所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僧侣生活的生动展现,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中“松形入汉藤萝短”一句,以松树的挺拔和藤萝的缠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高远与清幽;“僧语离经耳目清”一句,则通过僧侣谈论经文之外的话题,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禅意和哲理。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山居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山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和僧侣生活所触发的灵感之作,通过这首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禅意的追求和领悟,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在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