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尊前若相问,为言今访赤松游。的解释
诗词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附加句:
明日尊前若相问,为言今访赤松游。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根据题目要求,将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译文
原诗译文:
犬吠声在水声中响起,桃花带着晨露显得格外娇艳,树林深处偶尔能见到鹿的身影,正午时分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野竹与青霭融为一体,飞瀑如同挂在碧绿的山峰上,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能愁苦地倚靠在那几株古松旁。
附加句译文:
如果明天在酒宴上有人问我,就说我今天去寻找赤松子游仙去了。
释义
原诗释义:
描述了诗人前往戴天山寻找道士却未能相遇的情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道士的仰慕和对自然的热爱。
附加句释义: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可能有人询问他今日行踪的预设回答,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仙道生活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戴天山的美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仰和未能相遇的遗憾,诗中通过“犬吠水声”、“桃花带露”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山间的宁静与生机,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等句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最后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附加句“明日尊前若相问,为言今访赤松游”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他似乎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纷扰,将自己的行踪寄托于仙道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四方时所作,当时他前往戴天山寻找一位道士,却未能相遇,面对这幽静而神秘的山林,诗人心中充满了对道士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而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或之后,为了表达自己对仙道生活的向往而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