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的意思及出处

5个月前 (03-14)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的意思及出处

宋·韩淲

满城风雨近重阳,云卷云舒势莫当。

菊蕊垂垂开似倦,荻花袅袅不胜霜。

荒村酒熟寻幽客,野渡舟横卧晚阳。

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韩淲(biāo),字仲止,号涧泉,南宋诗人、词人。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韩淲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是南宋中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学识渊博,诗文俱佳,尤其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景物的感悟,韩淲一生未得显达,多以教书为业,晚年隐居上饶,与辛弃疾、陆游等人有交往,其文学成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临近重阳时节,满城风雨交加,云卷云舒的态势难以阻挡,菊花含苞待放,似乎显得有些疲倦;荻花在寒霜中轻轻摇曳,显得柔弱不堪,荒村里酒香四溢,我寻找着隐居的友人;野渡口小舟横卧,夕阳映照在水面上,醉意朦胧中,我想要呼唤风伯,请他一扫而空天空的阴霾,让九州大地重现晴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秋日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天气的向往,诗中“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一句,更是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渴望改变现状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诗以风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菊花、荻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而“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一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韩淲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社会的现状深感忧虑,在风雨交加的秋日里,他独自饮酒,思念友人,同时也渴望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寄托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韩淲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