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惊故国音书绝,犹喜新知语笑同。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虽惊故国音书绝,犹喜新知语笑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并非出自李益的这首诗,而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了符合题目要求并保持诗意的连贯性,我在此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虚构,以包含关键词“虽惊故国音书绝,犹喜新知语笑同”,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改编后的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年-约829年),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早年从军边塞,擅长绝句,尤其是边塞诗,风格豪放明快,情感真挚深沉,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经历了十年的战乱离乱之后,我们终于在长大后再次相逢。
虽然惊讶于故乡的音信已经断绝,但还是欣喜于与新知的谈笑风生。
回望家中的妻子,她的忧愁似乎都已消散,我随意地卷起诗书,心中充满了喜悦。
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要放声高歌,开怀畅饮,让青春陪伴我回到那久违的故乡。
(注:由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为虚构添加,因此译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保持整体诗意的连贯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后与亲人、朋友重逢的喜悦心情,首联点明时间背景,即经历了十年的战乱离乱;颔联通过对比“故国音书绝”与“新知语笑同”,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复杂情感;颈联则通过“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暗示了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已经过去,而“漫卷诗书喜欲狂”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尾联则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青春,回到故乡。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战乱后与亲人、朋友重逢的喜悦心情,颔联中的“虽惊故国音书绝,犹喜新知语笑同”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担忧,又展现了诗人对新知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在表达喜悦的同时,也隐含了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虚构为:在唐代中期,由于战乱频繁,诗人李益与亲人、朋友失散多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与一位失散多年的表弟重逢,两人相谈甚欢,共同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