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乱敢言离别易,时清犹道路行难。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李颀
君不见,昔日长安昼伏夜出者,
今朝犹自叹飘零。
世乱敢言离别易,时清犹道路行难。
胡为踯躅青云里,自叹生平多苦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后迁居河南颍阳,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曾任新乡尉,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飘逸,意境雄浑壮阔,语言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昔日那些在长安城中昼伏夜出的人们,
如今还在感叹自己的飘零无依。
世道混乱时,离别虽然艰难,但敢于直言;
时局清平后,道路本应畅通,却仍然行走艰难。
为何在青云之间徘徊不前,只是自叹生平经历了太多苦辛。
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封住了河川;
想要登上太行山,却只见白雪皑皑,山路难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昔日长安城中人物的飘零生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诗人以“世乱敢言离别易,时清犹道路行难”为核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在乱世中,离别虽然艰难,但人们敢于直言不讳;而在时局清平后,本应道路畅通,却仍然困难重重,暗示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后两句则通过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图景,诗人通过对比乱世与清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表达上,诗人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又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意蕴丰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在唐代中期,由于政治腐败、边疆战乱等因素,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李颀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社会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他也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感慨,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