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望片云成契阔,好怀那得与君论。的解释
诗词原文
相思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相望片云成契阔,好怀那得与君论。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幕僚为生,年仅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黄景仁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多少次在花下吹箫,那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站了一整夜呢?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像剥后的芭蕉,回想起三五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中秋佳节,那时的我们相隔一片云的距离,就已经是如此的契阔,如今的好心情又能和谁分享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下吹箫、银汉红墙、星辰风露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遗憾,诗中“相望片云成契阔,好怀那得与君论”一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因距离遥远而无法与爱人分享心情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以花下吹箫的美好场景开篇,却紧接着以银汉红墙的遥远相隔形成鲜明对比,为全诗奠定了哀愁的基调,颔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愁,通过星辰的变化和风露中的孤独站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无奈,颈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以抽残茧和剥后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相望片云成契阔,好怀那得与君论”则直接点明了诗人与爱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和无法分享心情的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景仁在思念远方爱人时所作,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但才华横溢,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了黄景仁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也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作为一位才子的深情厚意和悲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