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日边新拥两朱轓,亦以斜飞试羽翰。上一句是什么?

7个月前 (03-22)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送同年陈德邵帅隆庆

日边新拥两朱轓,亦以斜飞试羽翰。上一句是什么?

宋·范成大

日边新拥两朱轓,亦以斜飞试羽翰。

潦倒故交零落尽,与君相见各辛酸。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不顺,后历任多处官职,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在朝廷新得到两面红色的车盖(象征高官),也试着像鸟儿斜飞那样展翅高飞,检验自己的才能,昔日的老朋友大多已经零落散去,如今与你相见,彼此心中都充满了辛酸。

释义

日边新拥两朱轓:日边,比喻朝廷;朱轓,红色的车盖,古代高官出行的标志,这里代指高官职位,整句意为在朝廷新得高官职位。

亦以斜飞试羽翰:斜飞,比喻仕途的起伏;羽翰,翅膀,比喻才能,整句意为也试着在仕途上展翅高飞,检验自己的才能。

赏析

这首诗是范成大送别友人陈德邵时所作,首句“日边新拥两朱轓”描绘了友人新得高官的情景,既是对友人的祝贺,也透露出对友人未来仕途的期许,次句“亦以斜飞试羽翰”则以鸟儿的飞翔比喻仕途的起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肯定和对友人未来仕途的鼓励,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自身的感慨,昔日的老朋友大多已经零落散去,如今与友人相见,彼此心中都充满了辛酸,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友情难聚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和鼓励,又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感慨和忧伤,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送别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范成大与陈德邵同朝为官时期,陈德邵即将被任命为隆庆(今江西广丰)知州,范成大在送别之际,有感于人生无常、友情难聚,遂写下此诗以表送别之情,范成大虽已步入仕途,但仕途并不平坦,加之昔日的老朋友大多已经零落散去,使得他在送别友人时更加感慨万分。

“日边新拥两朱轓,亦以斜飞试羽翰。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