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据南京次北京,藩主指日望中兴。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望中兴
朝代:清代
作者:佚名(假设作者,因实际作者已不可考)
先据南京次北京,
藩主指日望中兴。
龙旗凤辇今何在,
野哭秋笳动客心。
作者简介
由于此诗作者为佚名,我们无法得知其具体身份和生平,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一位生活在清代末期,对时局动荡、国家兴衰有着深刻感受的文人,他可能曾亲身经历过或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对“中兴”抱有期望,却又对现实感到无奈和悲凉。
译文
先占据了南京,接着又攻占了北京,
藩主(指当时的统治者或起义领袖)满心期望着国家能够迅速中兴。
那曾经的龙旗凤辇如今又在哪里呢?
只剩下野外的哭声和秋天的胡笳声,触动着旅人的心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先占南京、后占北京的军事行动,表达了藩主对国家中兴的期望,诗的后两句却笔锋一转,用龙旗凤辇的消失和野外的哭声、胡笳声,暗示了国家并未真正中兴,反而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无奈之情,前两句的豪迈与后两句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诗中的“龙旗凤辇”和“野哭秋笳”等意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又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清代末期的政治动荡有关,当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些文人墨客在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后,纷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以上分析仅基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推测和解读,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