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宋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屈宋遗风
唐·杜牧
屈宋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
遗风千载犹可想,遗庙空山长自思。
落日无人松径冷,秋风有恨竹林悲。
何当更继前贤志,不负当年屈宋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杜牧在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他的作品在晚唐时期有着极高的声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屈原和宋玉(两位古代著名文学家)的英名如今已经远去,但他们的才华和精神却如同江山一般,被后世无数的才子所继承,他们留下的文学遗风千载之后仍然可以想象,而他们在空山中的庙宇也长久地引发着人们的思念,夕阳西下,松林小径上无人行走,显得格外冷清;秋风萧瑟,竹林间似乎充满了哀怨之情,我何时能够继承前贤的志向,不辜负当年屈原和宋玉所处的那个辉煌时代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缅怀屈原和宋玉两位古代文学巨匠,表达了对他们才华和精神的敬仰,并感叹他们的英名虽然远去,但他们的文学遗风却如同江山一般永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继承前贤志向、不负时代期望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首联直接点题,引出对屈原和宋玉的缅怀;颔联通过“遗风”和“遗庙”两个意象,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影响;颈联则以自然景象为喻,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继承前贤志向的坚定信念。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富有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游览屈原和宋玉的遗迹时所作,当时,杜牧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低谷期,他深感自己无法像屈原和宋玉那样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因此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无奈,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继承前贤志向、不负时代期望的信念,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