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相,用还深,无常境界不能侵。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心无相
朝代:唐代
作者:慧能(禅宗六祖)
心无相,用还深,
无常境界不能侵。
千峰顶上无拘束,
万象丛中得自由。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慧能禅师的真实作品中并未直接包含此诗,但慧能的思想与禅理与诗中意境相符。)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未受正规教育,但悟性极高,后遇五祖弘忍,得传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提倡顿悟成佛,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心灵没有固定的形态(心无相),其作用却深远而广大(用还深),
无常变幻的境界无法侵扰它的宁静(无常境界不能侵)。
站在千峰之巅,没有任何束缚(千峰顶上无拘束),
在纷繁复杂的万象之中,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万象丛中得自由)。
释义
此诗表达了禅宗关于心性自由、超越无常的思想,心无相,指心灵不受任何形式、概念的限制,是超越一切相状的;用还深,强调心灵的作用深远,能够洞察世间万物,超越生死轮回;无常境界不能侵,说明心灵在达到这种境界后,不再受世间无常变化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境界下的生活状态,即在自然与万物之中,心灵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表达了禅宗关于心性自由、超越无常的核心理念,慧能禅师通过“心无相,用还深”的表述,强调了心灵的本质与功能,即心灵本身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洞察世间万物,超越生死轮回,而“无常境界不能侵”则进一步揭示了心灵在达到这种境界后,所展现出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后两句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这种境界下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禅宗所追求的内心自由与解脱。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创作,但慧能禅师的思想与禅理确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慧能生活在唐代,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广泛传播,但各种佛教流派之间争议不断,慧能禅师通过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提倡顿悟成佛,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此诗虽非慧能原作,但其所表达的禅宗思想,与慧能禅师的禅理与思想精髓相契合,反映了禅宗追求内心自由与解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