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的解释

4个月前 (03-23)诗词赏析9

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释重顯的《颂古四首·其一》,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的解释

诗词原文

颂古四首·其一

宋·释重顯

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

几回惆怅空归去,月满花香水影长。

作者简介

释重顯(980年—1052年),北宋时期著名禅师,俗姓李,号云门,福建泉州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深谙佛法,擅长诗文创作,其诗作多富含禅理,对后世禅宗文化有深远影响。

译文

在镜子里看自己的形象,却看不到完整的一片;在水中捉月亮,又怎能真正捉得到呢?多少次满怀惆怅地空手而归,但月光依旧洒满大地,花香四溢,水影悠长。

释义

这首诗通过“镜里看形”和“水中捉月”两个比喻,表达了世间万物皆为空幻、不可捉摸的禅理,镜中的形象并非真实存在,水中的月亮也只是虚幻的倒影,人们试图抓住这些虚幻的东西,最终只会徒劳无功,留下无尽的惆怅,而月光、花香和水影,则象征着世间美好的事物,它们虽然也是虚幻的,但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深刻的禅理,诗人通过“镜里看形”和“水中捉月”的生动描绘,引导读者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虚幻性,从而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中的“月满花香水影长”一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使人在领悟禅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感到迷茫和困惑,释重顯作为一位禅师,深感世人的执念和痛苦,于是通过创作这首诗来传达禅理,引导人们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释重顯深厚的禅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