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的意思及出处

4个月前 (03-24)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空携空满袖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的意思及出处

唐·贯休

空携空满袖,心事若飘蓬。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去来飘忽似云流,梦绕西湖水上楼。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广结诗缘,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寓禅理于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贯休不仅诗才出众,还擅长书法和绘画,是唐末五代时期的文化名人。

译文

我空着手袖,心中之事如同飘蓬一般无依无靠,执着于虚幻的手指以为能指向月亮,实在是枉费功夫;在根(根本)、境(境界)、法(法则)中凭空捏造出怪异之相,我的行踪去来如同流云般飘忽不定,梦中常常萦绕着西湖水边的楼阁。

释义

“空携空满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奈;“执指为月枉施功”比喻人们常常执着于虚幻不实的事物,而枉费心力;“根境法中虚捏怪”则进一步指出在佛教所说的根(六根)、境(六尘)、法(六识)中,人们容易虚构出种种怪异之相,陷入迷惑;“去来飘忽似云流,梦绕西湖水上楼”则描绘了诗人自己行踪不定,梦中仍怀念着美好之地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以空携空袖起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接着通过“执指为月枉施功”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人们执着于虚幻事物的愚蠢与可悲,而“根境法中虚捏怪”则进一步批判了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容易陷入的主观臆断和虚构,最后两句以诗人的行踪不定和梦中怀念作为结尾,既表现了诗人的洒脱不羁,又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贯休游历四方、广结诗缘的时期,作为一位诗僧,贯休对佛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也关注着世俗社会的种种现象,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迷茫与无奈,以及人们对虚幻事物的执着与虚构,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佛教教义的独到见解,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