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识坐禅不动尊,风行草偃悉皆论。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坐禅有悟
唐·皎然
要识坐禅不动尊,风行草偃悉皆论。
心如明镜常拂拭,身似浮云得自由。
万法归宗无别路,千言万语只一言。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凿记录皎然写过此诗,但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擅长禅理诗,故以此身份及风格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两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诗风清丽闲淡,多写山水田园和禅理,为唐代诗僧之翘楚。
译文
要想认识那静坐禅定的不动之尊(指禅定中的心境),就如同风吹草动般自然,万物之理皆可论述,内心应如明镜般清澈,常需拂拭去尘埃,身体则如同浮云,得以自在逍遥,世间万种法门最终归于同一宗旨,千言万语归结起来不过一句话,何时能归隐到那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是一片幽静。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坐禅的心境与体悟,表达了作者对禅理的深刻理解,首句点明主题,强调坐禅的重要性及其内在境界;次句以自然现象比喻禅理的普遍性;三、四句通过“心如明镜”和“身似浮云”的比喻,展现了禅者内心的清净与身体的自在;五、六句进一步阐述禅理的归一性,强调言简意赅的智慧;末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享受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诗人以禅者的视角,将坐禅的体悟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既展现了禅理的深邃,又赋予了诗歌以生动的画面感,通过“心如明镜”和“身似浮云”的比喻,生动描绘了禅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禅理的深刻阐述,又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皎然作为诗僧的独特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若将其置于唐代禅宗盛行的背景下,可以想象皎然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对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歌,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心性修炼和直观体悟,对当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皎然作为一位深受禅宗思想熏陶的诗僧,其诗歌创作自然融入了禅理,反映了唐代禅宗文化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