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主人有黍百馀石,浊醪数斗应不惜。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3-25)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客至

主人有黍百馀石,浊醪数斗应不惜。的意思及出处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主人有黍百馀石,浊醪数斗应不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译文

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若肯邀请你到家来,我会不惜一切用一二百斗粮食来买酒,与朋友共饮。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草堂春日的美景和诗人迎客的喜悦心情,以及因家贫而歉疚的心情,诗中“主人有黍百馀石,浊醪数斗应不惜”表达了诗人虽家境贫寒,但对友人的热情与慷慨。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草堂的清幽、寂静,群鸥的日日到来,点出环境之清幽僻静,为下文客人的到来蓄势,五六句写宴请客人,没有佳肴美酒,表达歉意,七八句以“主人”自居,称“黍”、“浊醪”虽多,不惜一用,前句又暗含歉意,后句再说出欢迎之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构思精巧,结构谨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草堂初建之时,杜甫历经离乱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在诗人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草堂的环境和迎客的情景,展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依旧保持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主人有黍百馀石,浊醪数斗应不惜。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