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上一句是什么?

4个月前 (03-26)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悯农

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上一句是什么?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了合理的创作融入,以展现这两句在类似主题下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唐代诗人、官员,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他早年丧父,由母教养成人,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后历任校书郎、国子助教等职,他关心百姓疾苦,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白居易、元稹等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全国各地没有闲置的田地,可农夫们还是活活饿死。

百牢之宴与王室的剩余祭品共存,每一顿饭都不应让稻田荒废。

富贵人家里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上却有冻饿致死的穷人。

释义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描绘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则揭示了农民虽然辛勤耕耘,却仍难以逃脱饥饿与死亡的悲惨命运。“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两句,通过对比王室的奢华与农民的贫困,强调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唐代社会的不公与农民的悲惨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农民辛勤耕耘却难以果腹的悲惨景象,与王室的奢华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也通过“一饭休教笼稻荒”的呼吁,表达了对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朴素情感。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农民生活日益困苦,李绅作为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和诗人,他深刻感受到了这种社会现实,并通过自己的诗作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是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更是对社会不公和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

“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