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中雷震蕲王鼓,岸口灰飞老兀魂。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题岳王墓
宋·田锡
黄龙未捣玉钗折,庙中雷震蕲王鼓。
岸口灰飞老兀魂,江心浪涌岳王冢。
作者及朝代
田锡,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生于后蜀广政十年(947年),卒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田锡自幼聪颖好学,曾随父入秦、陇,见多识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他为人耿介,敢于直言进谏,文学造诣颇深,有《咸平集》传世。
作者简介
田锡一生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上书批评时政,提出许多改革建议,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歌上,风格雄健豪放,语言质朴自然,他的史学著作也颇有建树,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黄龙府尚未捣毁,宋高宗赵构的宠妃(暗指秦桧等人)却已使岳飞含冤而死(玉钗折比喻岳飞之死),在岳王庙中,雷声轰鸣,仿佛在为岳飞击鼓鸣冤;而在岸边,老兀术(金朝将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的魂魄被灰飞烟灭,岳飞的忠魂则在江心浪涌中永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岳王庙中的雷震鼓声和岸边灰飞的老兀魂,表达了诗人对岳飞忠勇精神的赞美和对奸臣陷害忠良的愤慨,诗中“黄龙未捣玉钗折”一句,暗含了岳飞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心愿而含冤而死的悲剧;“庙中雷震蕲王鼓”则象征着岳飞的冤屈得到了天地的共鸣;“岸口灰飞老兀魂”和“江心浪涌岳王冢”则分别描绘了金兀术的败亡和岳飞忠魂的不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岳飞忠勇精神的深深敬仰和对奸臣陷害忠良的强烈愤慨,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将岳飞的忠勇与奸臣的卑劣、金兀术的残暴与岳飞忠魂的不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岳飞的高大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岳飞的历史遭遇密切相关,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率领宋军多次击败金军,为保卫南宋疆土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秦桧等奸臣的陷害,岳飞最终被诬陷致死,田锡作为一位有正义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岳飞的遭遇深感愤慨和不平,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岳飞忠勇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心声,也展现了田锡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