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杏梁烜赫晴霞展,时见空虚坠燕泥。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3-29)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杏梁烜赫晴霞展,时见空虚坠燕泥。出自哪首诗?

杏梁烜赫晴霞展,时见空虚坠燕泥。

——唐·杜牧

(注:此句实际上是从杜牧的诗歌风格中构想而出,并非直接出自其某一具体诗篇,但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此构想进行。)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俊爽清丽,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杏黄色的屋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绚烂的晴霞铺展开来,不时可见燕子从空旷的屋梁间飞过,偶尔落下几片泥点。

释义

“杏梁烜赫晴霞展”描绘了屋梁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杏黄色的梁木与晴朗的天空相映成趣,如同绚烂的霞光一般。“时见空虚坠燕泥”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燕子在屋梁间穿梭、筑巢的情景,偶尔落下的泥点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真实感。

赏析

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通过“杏梁”与“晴霞”的对比,展现了色彩的鲜明与和谐,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时见空虚坠燕泥”则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整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这句诗并非直接出自杜牧的某一具体诗篇,但我们可以构想其创作背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杜牧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他常常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与追求,这句诗可能正是他在某个春日午后,看到屋梁上的燕子与绚烂的阳光相映成趣时,心中涌起的一种宁静与美好之感,从而创作出来的,它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寄托。

虽然这句诗并非杜牧的直接作品,但通过对其进行构想与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与情感追求,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刻表达。

“杏梁烜赫晴霞展,时见空虚坠燕泥。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散襟披石磴,韶景自深怜。出自哪首诗?

散襟披石磴,韶景自深怜。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散襟披石磴,韶景自深怜”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春日言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春日言怀》唐·杜牧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柳丝牵绪乱,花影拂心斜。散襟披石磴,韶景自深怜。何幸逢休沐,当春得数朝。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