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已闻文翁教岷蜀,此邦更在岷之阳。上一句是什么?

4个月前 (03-29)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已闻文翁教岷蜀,此邦更在岷之阳。上一句是什么?

《送人归蜀》

唐·雍陶

剑阁连星起,巴山触石长。

云垂兴汉垒,月上度氐羌。

已闻文翁教岷蜀,此邦更在岷之阳。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作者及朝代

雍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作者简介

雍陶生活在晚唐,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留连忘返,有“琴樽逐胜去,一径入松风”之句,大中六年(852),尝自比谢宣城、柳吴兴,国初诸人殆不及也,时杜牧出牧池州,雍陶至池州访牧,相与酬赠,雍陶诗,风格简雅隽爽,摛藻赡丽,多题咏纪游之作。

译文

剑阁高耸入云,仿佛与星辰相连,巴山绵延不绝,山势陡峭,仿佛与岩石相接,云雾低垂,笼罩着当年汉军留下的营垒,月光升起,照耀着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早已听说文翁在岷蜀之地兴办教育,而这个地方更是在岷山的南面,我想要去寻找那芳草萋萋的地方,却又舍不得与故人分别。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剑阁、巴山的险峻和云雾、月光的变幻,展现了蜀地的壮丽景色,颈联则通过引用文翁兴办教育的典故,赞扬了蜀地的文化底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不舍。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蜀地风光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画面感极强,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厚,在表达情感方面,诗人通过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深切而淋漓,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送别友人归蜀时所作,诗人通过对蜀地风光的描绘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蜀地的热爱之情,诗人也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蜀地文化底蕴的敬仰和赞美。

“已闻文翁教岷蜀,此邦更在岷之阳。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