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上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3-30)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山居秋暝

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上一句是什么?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

(注:“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并非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原句,此处为创作性融入,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以下解析基于这一融合后的诗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著称,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表达隐逸闲适之情,王维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其画作与诗作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译文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傍晚时分天气转凉,秋意渐浓,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缝隙洒下,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莲叶晃动,渔舟归来,是谁将霜后的树林染得如此红艳,又在这片土地上栽种了翠绿的竹子和高大的松树?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雨后空山的清新景象,以及月光、清泉、竹林、渔舟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自然的氛围。“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一句,既展现了秋季山林的多彩与生机,又隐含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1、意境深远: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雨后空山的宁静、清新、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幽静的山林之中。

2、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无限赞美。

3、语言优美:诗句清新自然,用词精炼,富有画面感,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是仕途不顺,多次隐居山林,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心生感慨,挥毫而就,通过描绘雨后空山的宁静与和谐,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一句,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力和自然循环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谁把霜林染得红,更栽绿竹与长松。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