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我复西还君北去,箕山颍水自萧然。上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3-30)诗词赏析11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我复西还君北去,箕山颍水自萧然”,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我复西还君北去,箕山颍水自萧然。上一句是什么?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

唐 许浑

西出秦关见柳条,

此时春色遍长安。

我复西还君北去,

箕山颍水自萧然。

作者简介

许浑,字用晦,唐代著名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他早年曾隐居茅山,后应进士举,官至监察御史,许浑的诗作以登临怀古见长,风格清丽自然,尤其擅长描写水色山光,被后人誉为“许浑千首诗,尽在水石间”。

译文

向西走出秦关,看到了嫩绿的柳条,

此时春色已经弥漫了整个长安城。

我又要向西归去,而你却要向北远行,

箕山和颍水那边,我自会过着恬静闲适的生活。

释义

首句“西出秦关见柳条”描绘了诗人离开秦关时看到的春日景象,柳条嫩绿,春意盎然,次句“此时春色遍长安”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说明此时的长安城已经春意满满,第三句“我复西还君北去”点明了诗人与友人的分别,一个向西归乡,一个向北远行,末句“箕山颍水自萧然”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恬静闲适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分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前两句以春色为背景,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同时也为后两句的分别和归隐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和选择,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展现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坚定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许浑在即将归隐故山时,与友人杜侍御分别时所作,许浑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对官场心生厌倦,因此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感激之情,又展现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决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许浑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我复西还君北去,箕山颍水自萧然。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