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好留幕府陪樽俎,刚被行人不放闲。全诗是什么?

4个月前 (03-30)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春日留别

好留幕府陪樽俎,刚被行人不放闲。全诗是什么?

唐·李频

朝日照花彩,暮雨湿罗衣。

好留幕府陪樽俎,刚被行人不放闲。

水国春寒在,山城曙色微。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代诗人,大中八年(854年)进士,曾任南陵主簿、武功令、侍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和离别之情,是唐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之一。

译文

早晨的阳光照耀着绚烂的花朵,傍晚的细雨打湿了精致的罗衣。

本想留在幕府中陪伴宴席,却偏偏被行旅之人催促不得空闲。

水乡之地春意仍寒,山城之中曙光微露。

今日在此与你分别,不知何时还能再相遇。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春日里与友人分别的情景,首联以朝日照花、暮雨湿衣描绘出春日特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颔联“好留幕府陪樽俎,刚被行人不放闲”表达了诗人本想留在幕府中与友人共饮,却因行旅之事而不得空闲的无奈,颈联继续描写水乡山城的春景,以春寒和曙色微露来烘托离别的伤感,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与友人再次相遇的期盼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诗中“朝日照花彩,暮雨湿罗衣”两句,以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象,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颔联中的“好留幕府陪樽俎,刚被行人不放闲”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李频辞官归隐之前,与友人分别之际,当时,李频可能因某种原因需要离开幕府,而友人则可能继续留在幕府中,在分别之际,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敏感与才情。

“好留幕府陪樽俎,刚被行人不放闲。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