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溪边一叟静垂纶,桥畔俄逢两负薪。出自哪首诗?

4个月前 (03-30)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山行遇樵者

溪边一叟静垂纶,桥畔俄逢两负薪。出自哪首诗?

宋·释绍嵩

溪边一叟静垂纶,桥畔俄逢两负薪。

莫道此中无胜事,水声山色自亲人。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及禅意生活,其作品多反映僧侣生活的宁静淡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虽然历史记载中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较少,但从其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佛法的独到理解。

译文

在溪边,有一位老者静静地垂钓,不久,在桥边又偶然遇到了两位背着柴火的人,不要说这里没有值得欣赏的美景和乐事,那潺潺的水声和秀丽的山色本身就是最亲近人的自然之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溪边垂钓的老者、桥畔相遇的樵夫,以及周围的山水景色,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溪边一叟静垂纶”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场景中,老者垂钓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其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也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桥畔俄逢两负薪”一句,通过偶遇樵夫的情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后两句“莫道此中无胜事,水声山色自亲人”则是对前面景象的升华,诗人以哲理性的笔触,指出在这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其实蕴含着无尽的乐趣和美好,那自然的山水之音、之色,正是最亲近人心的所在。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其生活多与自然为伴,对山水田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一次山间行走时,偶遇垂钓老者和樵夫,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样的诗作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心灵的净土,让人们得以在纷扰的世事中寻得一丝安宁与慰藉。

“溪边一叟静垂纶,桥畔俄逢两负薪。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