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巷歌野哭应听取,珍重吾家制锦刀。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3-31)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巷歌野哭应听取,珍重吾家制锦刀。

巷歌野哭应听取,珍重吾家制锦刀。的意思及出处

此句出自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集》,全诗如下: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巷歌野哭应听取,
珍重吾家制锦刀。
别有狂言谢时辈,
昨宵微雨湿青袍。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客家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他是“诗界革命”的领袖之一,主张“我手写我口”,倡导诗歌反映现实、表达真情,黄遵宪一生著作颇丰,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等传世。

译文

每一寸河山都如同黄金般珍贵,面对国土的分裂与破碎,谁能承担起这份责任?杜鹃鸟声声悲啼,仿佛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落泪;精卫鸟不停地衔石填海,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街头巷尾的歌声与哭泣声都应被倾听,我们要珍视并传承好家族中那把象征智慧与勇气的“制锦刀”,我还有一番狂言要对时人说,昨晚的微雨打湿了我的青袍,但我的志向与决心不会因此改变。

释义

“巷歌野哭应听取”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和民众声音的重视,认为这些声音是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珍重吾家制锦刀”则借物喻人,以“制锦刀”象征家族的智慧、勇气和传承,鼓励人们珍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赏析

这首诗以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赞美,诗中“寸寸河山寸寸金”一句,以金喻土,强调了国土的珍贵和不可分割性;“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两句,则通过杜鹃和精卫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和抗争到底的决心,最后两句“巷歌野哭应听取,珍重吾家制锦刀”则进一步强调了倾听民众声音和珍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命运的危殆和民族精神的缺失,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与希望,在诗中,他既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痛和愤怒,又展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赞美,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巷歌野哭应听取,珍重吾家制锦刀。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