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下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4-02)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渔隐

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下一句是什么?

朝代:宋代

作者:李纲

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

水阔云深鱼自乐,芦花岸畔鸟相呼。

闲来把酒看山色,兴至挥毫赋诗文。

不问世间纷扰事,一竿风月钓江湖。

作者简介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为人刚正不阿,力主抗金,曾一度为相,但因反对议和而被罢免,李纲的诗文作品多抒发其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风格雄浑豪放,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译文

为了生计,我与风波紧密相连,选择隐居之地时,特意将渔网布置得稀疏,以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在这片水阔云深的地方,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芦花岸畔,鸟儿欢快地相互呼唤,闲暇时,我手持酒杯欣赏山色之美,兴致来时,则挥毫泼墨,赋写诗文,我不再关心世间的纷扰之事,只愿手持一竿,在风月之中垂钓江湖。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渔隐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首联“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点明了诗人虽以捕鱼为生,但心怀慈悲,不愿过度捕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渔隐生活的美好景象,鱼儿、鸟儿、山色、诗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怀。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渔隐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纲被贬谪期间,当时,他因力主抗金而被朝廷排挤,贬至偏远之地,面对仕途的挫折和国家的危难,李纲深感无力回天,于是选择隐居渔钓,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渔隐生活和爱国情怀的诗文,本诗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纲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豁达,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