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茅冈地主古醇儒,乞我冈头作隐居。全诗是什么?

3个月前 (04-05)诗词赏析5

诗词原文

茅冈隐居

茅冈地主古醇儒,乞我冈头作隐居。全诗是什么?

宋·释绍嵩

茅冈地主古醇儒,乞我冈头作隐居。

林壑深藏人不见,水云相护鸟相呼。

清风明月长相伴,野径幽花自可娱。

从此逍遥天地外,不须更问世间途。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其作品多反映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茅冈之地的主人是一位古代的醇厚儒者,他慷慨地邀请我在冈头建造隐居之所,林壑深深隐藏,外人难以窥见,水云缭绕间,鸟儿相互呼唤,清风明月成为我的长久伴侣,野径旁的幽花自得其乐,从此我逍遥于天地之外,不再需要询问世间的道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向往并实现的隐居生活,茅冈地主作为一位古代的醇厚儒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淡泊名利的心态,他邀请诗人隐居于此,共同享受自然之美,诗中通过“林壑深藏”、“水云相护”等意象,展现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摒弃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清风明月、野径幽花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寄托,体现了其超脱物欲、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隐居图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优美和隐居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诗中“清风明月长相伴,野径幽花自可娱”两句尤为传神,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释绍嵩生活在南宋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与无奈,诗人选择了隐居山林,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自由,这首诗正是他在茅冈隐居期间所作,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古代醇厚儒者品德的敬仰和追求,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茅冈地主古醇儒,乞我冈头作隐居。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