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山中处处罢芳菲,众绿成阴绕碧溪。上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4-06)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暮春归故山草堂

山中处处罢芳菲,众绿成阴绕碧溪。上一句是什么?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山中处处罢芳菲,众绿成阴绕碧溪。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世称钱考功、钱司勋,钱起诗名早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刘长卿齐名,并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辛夷花全部凋谢,杏花也已落尽,春光逝去,山中处处芳菲都歇,只见大片绿叶,茂密成阴,环绕着碧绿的溪水,回到草堂,只见窗前幽竹,仍然青翠葱茏,好像在等待着我的归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所见的景象,通过对比春残花落的凋零与幽竹不改清阴的坚韧,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怜爱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故土的深情。

赏析

这首诗以“春残”二字领起,为全诗定下了叹春、惜春的基调,诗的前两句写春归的景色,诗的后两句写归来后的心情,全诗紧扣题目,把惜春的感情与幽竹的意象紧密结合起来,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幽竹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之情,诗人用“众绿成阴绕碧溪”来描绘春去夏来的景象,绿荫渐浓,溪水潺潺,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不改清阴待我归”一句,则赋予了幽竹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幽竹的忠诚与坚韧,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故土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时所作,诗人久居官场,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世态炎凉深感厌倦,而故山草堂则是他心灵的归宿,在暮春时节,诗人回到故山草堂,看到春去夏来的景象,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幽竹的赞美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山中处处罢芳菲,众绿成阴绕碧溪。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