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的解释
诗词原文
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宋·释绍嵩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
几回搔首思量处,月满松风径自寒。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禅宗诗歌的创作,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禅宗思想,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对后世禅宗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没有见到真正的高僧,只留下空荡荡的佛像摆设;也没有僧侣能够辩论那随风飘动的风幡,多少次我搔首思考,最终只能感受到月光洒满松林,小径上独自泛着寒意。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像的摆设和无人辩论风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真谛的追寻和感悟,高人指真正领悟禅宗精髓的高僧,衲子则指僧侣,诗人感叹现实中难以见到真正的高僧,也无人能够辩论禅宗中的深奥问题,只能独自在月光下思考,感受禅宗带来的孤寂与寒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描绘佛像和风幡等禅宗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禅宗的世界之中,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禅宗真谛的追寻和感悟,也传达了一种对禅宗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不见高人空像设”与“更无衲子辩风幡”形成对比,突出了禅宗真谛的难以寻觅;而“月满松风径自寒”则象征着禅宗带来的孤寂与寒意,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禅宗修行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禅宗僧人,释绍嵩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对禅宗真谛的追寻也充满了艰辛,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他对禅宗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禅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禅宗僧人对禅宗真谛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