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岂但为君丈人行,谛观直恐是云来。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4-07)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游庐山

岂但为君丈人行,谛观直恐是云来。的意思及出处

宋·陈襄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蔽万里江与湘。

余润颇能作云雨,岂但为君丈人行。

谛观直恐是云来,随风欲去仍萦回。

他年若得相从去,月满松风径自开。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襄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襄(1017年-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北宋官员、学者、书法家、教育家、诗人,他自幼聪颖好学,进士及第后,历任多个官职,以清廉著称,政绩显著,他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理学、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译文

庐山在南斗星旁巍峨耸立,它像一道屏障,遮挡着万里长江和湘江,它的余泽还能化作云雨,岂止是仅仅作为你的长辈(丈人行,指长辈或平辈中年龄较大者)存在,仔细观看,真担心它是从云端飘来的,随风欲去却又萦绕徘徊,将来如果有机会与你一同前往,那时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然为我们敞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首联点出庐山的地理位置和屏障作用;颔联通过“余润颇能作云雨”一句,展现了庐山的自然威力;颈联以“谛观直恐是云来”形容庐山云雾缭绕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惊叹之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同游庐山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庐山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具有生命和灵性,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共同游历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襄在游览庐山时所作,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宗教氛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陈襄在游览庐山时,被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以及他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共同游历的期待。

“岂但为君丈人行,谛观直恐是云来。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