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世俗闻见拘,潢污蛙黾相随居。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自是世俗闻见拘,潢污蛙黾相随居。
(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作,融入类似意境,非朱熹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原诗部分)
昨夜江边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航行。
(附加句)
自然是因为世俗的见闻和见解太过狭隘,使得那些生活在污水坑里的青蛙和小虫只能相随而居。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春水大涨后,原本沉重的战船变得轻盈自在,比喻了读书学习后,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附加句则表达了世俗的偏见和狭隘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使得他们只能生活在低层次的环境中,无法领略到更高层次的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读书学习的力量和重要性,通过春水大涨的比喻,朱熹巧妙地揭示了读书学习对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巨大作用,附加句也提醒我们,要摆脱世俗的偏见和狭隘,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高层次的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熹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之作,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读书学习能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解决问题能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附加句可能也是朱熹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反思,提醒人们要摆脱世俗的偏见和狭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