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百川涌溢注平旷,倒卷溟海翻天池。上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0)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观潮

百川涌溢注平旷,倒卷溟海翻天池。上一句是什么?

唐·卢肇

百川涌溢注平旷,倒卷溟海翻天池。

怒潮声似雷霆斗,奔流势若骥子驰。

岸摧连岳崩千仞,云卷长天卷万丝。

直欲乘风归去也,高吟诗句动江扉。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肇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卢肇,字子发,唐代文学家、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擅长诗文,尤其以文章著称,卢肇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曾任太子舍人、员外郎、给事中等职,晚年隐居山林,以诗文自娱,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百川之水汹涌澎湃,汇聚在广阔的平原之上,仿佛要倒卷大海,掀起天池的巨浪,怒潮的声音如同雷霆轰鸣,争斗不息;奔流的势头犹如骏马奔腾,势不可挡,岸边的高山被潮水摧毁,崩塌千仞;天空中的云彩被卷动,如同万缕长丝被扯散,我直想乘风归去,高吟诗句,让这动人的诗篇在江边回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壮观的海潮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海潮的磅礴气势和巨大威力,首句“百川涌溢注平旷”描绘了百川汇聚的壮阔场景;次句“倒卷溟海翻天池”则进一步夸张地表现了海潮的汹涌澎湃,后两句则通过“怒潮声似雷霆斗”和“奔流势若骥子驰”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海潮的声音和势头,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赏析

这首诗以海潮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海潮的壮丽景象和巨大威力,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海潮的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语言生动,韵律和谐,是一首优秀的描写海潮的诗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卢肇在游历海边或观赏海潮时所作,唐代时期,文人墨客常常游历名山大川,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卢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观赏海潮时,被海潮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海潮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百川涌溢注平旷,倒卷溟海翻天池。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