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只见庄严尊十地,不须微琐说三山。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4-12)诗词赏析17

诗词原文

游山寺

只见庄严尊十地,不须微琐说三山。出自哪首诗?

唐·刘禹锡

宝殿瑶池万象涵,只见庄严尊十地。

佛光普照众生乐,不须微琐说三山。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雄浑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

译文

宝殿瑶池之中万象皆备,只见那里庄严地供奉着十地菩萨。

佛光普照之下众生皆得安乐,无需再琐碎地谈论那虚无缥缈的三山仙境。

释义

“宝殿瑶池万象涵”描绘了佛寺的宏伟与神秘,宝殿和瑶池都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佛寺的庄严与神圣。“只见庄严尊十地”中的“十地”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阶位,这里用来表示佛寺中供奉的菩萨之尊贵。“佛光普照众生乐”表达了佛教的慈悲与普度众生的理念。“不须微琐说三山”则是对世俗追求的否定,认为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不如专注于佛教的修行与解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寺的庄严与神圣,以及佛教的慈悲与普度众生的理念,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与信仰,诗人也通过“不须微琐说三山”一句,对世俗的虚幻追求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佛教修行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雄浑豪迈与深刻内涵。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游历四方,曾到访过许多名山古刹,在一次游历中,他来到了一座宏伟的佛寺,被其庄严与神圣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佛寺的宏伟与神秘,以及佛教的慈悲与普度众生的理念,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崇敬与信仰,他也对世俗的虚幻追求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佛教修行的重要性,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刘禹锡对佛教的深刻理解与信仰,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与智慧。

“只见庄严尊十地,不须微琐说三山。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