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城人迹既罕到,往往满岁无一过。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居
唐·杜荀鹤
背城人迹既罕到,往往满岁无一过。
荒庭春草长如苔,石径秋花明似火。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隐居庐山,过着清苦的生活,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有部分作品表达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背对着城市,这里人迹罕至,往往一整年都没有人来过一次,荒凉的庭院里春草长得如同青苔一般茂盛,石径旁秋天的花朵鲜艳如火,闲静的柴门面对着蜿蜒的山路,深深的柳树掩映着读书堂,每当阳光透过树荫映照下来,清幽的光辉便洒满了衣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清幽生活,首联“背城人迹既罕到,往往满岁无一过”直接点出隐居之地的偏僻和人迹罕至,为全诗定下了幽静、清冷的基调,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荒庭春草、石径秋花、闲门山路、深柳书堂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环境的清幽和宁静,尾联则以“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幽生活的喜爱和陶醉。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山林隐居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隐居之地的清幽、宁静、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又有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验,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逃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荀鹤在隐居庐山期间所作,当时,诗人因多次应举不第而心灰意冷,转而寻求山林隐逸的生活,在庐山隐居的日子里,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对世俗社会的纷扰和喧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