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谷实已伤嗟岁廪,麦根虽立望春膏。下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3)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观田家

谷实已伤嗟岁廪,麦根虽立望春膏。下一句是什么?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谷实已伤嗟岁廪,麦根虽立望春膏。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细雨蒙蒙,滋润大地,草木欣欣向荣,一声春雷,惊蛰到来,标志着春耕的开始,农家从此再无闲暇,耕种劳作接连不断,青壮年都奔向田野,就连场院和菜园也都得到了整治,他们归来时天色已晚,还要到西涧边饮水喂牛,尽管饥饿劳累,但他们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为春雨带来的滋润而欢喜,仓库里并没有多少余粮,徭役却还未停止,想到自己不事耕作却享受俸禄,心中不禁感到惭愧,谷物已经受损,让人叹息今年的收成;麦苗虽然已扎根,但仍期盼着春雨的滋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家春耕的繁忙景象,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对农民深切的同情,诗中“谷实已伤嗟岁廪,麦根虽立望春膏”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农作物受损的忧虑和对春雨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家春耕的生动场景,展现了农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对比农民的辛劳与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愧疚之情,诗中“谷实已伤嗟岁廪,麦根虽立望春膏”两句,既是对农作物受损的忧虑,也是对农民命运的关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失意后,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田家春耕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艰辛生活,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谷实已伤嗟岁廪,麦根虽立望春膏。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