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相从常恨十年迟,握手匆匆每自疑。全诗是什么?

3个月前 (04-15)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相见恨晚

相从常恨十年迟,握手匆匆每自疑。全诗是什么?

清·黄景仁

相从常恨十年迟,握手匆匆每自疑。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曦。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怀才不遇之感,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我们相见总是恨时间太晚,仿佛错过了十年的光阴;每次匆匆握手,心中总是充满疑虑,担心这只是短暂的相聚,分别之后,我对你的思念如同天上的明月,无论云间还是水上,直到清晨的阳光升起,这份思念都未曾停歇。

释义

“相从常恨十年迟”表达了诗人对相见恨晚的深深遗憾,觉得彼此相识的时间太短,仿佛错过了许多重要的时光。“握手匆匆每自疑”则描绘了相聚时的短暂与不安,每次握手都让人怀疑这是否只是梦境,担心相聚的短暂会转瞬即逝,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将思念之情比作明月,无论云间水上,直至晨曦初现,思念之情都未曾改变。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十年迟”和“匆匆每自疑”等词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相见恨晚和相聚短暂的深深感慨,后两句的比喻更是巧妙,将思念之情比作明月,既形象又生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黄景仁的生平经历有关,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但他才华横溢,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难以长久相聚,这使得黄景仁对友情和相聚的时光格外珍惜,这首诗可能就是在他与某位友人匆匆相见又分别后,心中充满感慨和不舍的情况下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时光的深深怀念。

“相从常恨十年迟,握手匆匆每自疑。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