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若生书带草,前身即是郑康成。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庭下书带
唐·李群玉
庭下若生书带草,前身即是郑康成。
何须更问荆州路,千里迢迢一径通。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前后在世,性旷达不羁,好凌云啸傲,醉后赋诗,有惊迈之气,工书法,笔力遒劲,以诗名,尤工近体,有《李群玉集》三卷传世,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译文
如果庭院中生长着书带草,那么这庭院的主人前世或许就是郑康成(东汉经学家郑玄),哪里还需要询问通往荆州的道路呢?因为只要心中有学问,千里迢迢的路途也只是一条通向智慧与学问的坦途。
释义
“庭下若生书带草”一句,书带草是一种象征学问与才情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庭院主人具有深厚的学识。“前身即是郑康成”则是借郑玄(郑康成)的典故,来赞美庭院主人的学问渊博,如同郑玄一般。“何须更问荆州路,千里迢迢一径通”则表达了学问之路虽远必达,只要心中有追求,就能找到通往智慧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以书带草为引子,巧妙地运用了郑玄的典故,表达了对学问与智慧的赞美,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庭院主人的学识与郑玄相提并论,既表达了对庭院主人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学问与智慧的向往,诗的后两句也寓意深远,表达了学问之路虽远必达的信念,鼓励人们追求知识,不断前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学问与智慧的追求有关,李群玉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学问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他在游历四方、结交文人墨客的过程中,或许在某个庭院中看到了书带草,触发了对学问与智慧的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寓意深远的诗,郑玄作为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其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李群玉,使他在诗中借郑玄之典来表达自己对学问的敬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