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海上之草绿芊芊,洞门一闭今几年。出自哪首诗?

3个月前 (04-16)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仙洞吟

海上之草绿芊芊,洞门一闭今几年。出自哪首诗?

唐·吕岩

海上之草绿芊芊,洞门一闭今几年。

丹成已得神仙术,五岳寻仙不羡天。

作者简介

吕岩,即吕洞宾,唐代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祖师爷级人物,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授以丹道,又遇火龙真人传以剑法,其后,道教典籍将吕洞宾奉为“八仙”之一,并且是全真道祖师之一,又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也是“五祖七真”之一,号“纯阳祖师”。

译文

海上的青草长得郁郁葱葱,仙洞的洞门一关就是好些年。

我已经炼成了仙丹,掌握了神仙之术,在五岳之间寻访仙人,已经不再羡慕天上的仙境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吕洞宾在修炼成仙过程中的心境变化,首句“海上之草绿芊芊”以海上的青草为引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生生不息,次句“洞门一闭今几年”则直接点出修炼岁月的漫长,后两句则表达了吕洞宾修炼成仙后的心境,他已经掌握了神仙之术,不再羡慕天上的仙境,而是选择在五岳之间寻访仙人,继续他的修行之路。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首句以海上的青草为引子,既描绘了修炼环境的清幽,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次句则直接点出修炼岁月的漫长,与首句形成对比,突出了修炼的不易,后两句则表达了吕洞宾修炼成仙后的心境变化,他不再满足于个人的修行,而是选择在五岳之间寻访仙人,继续他的修行之路,这种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正是道教所倡导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创作背景

吕洞宾作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往往与修炼、成仙等主题紧密相关,这首诗很可能是吕洞宾在修炼过程中,有感于岁月的流逝和自身修为的提升,而创作出来的一首表达心境变化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吕洞宾对于修炼成仙的坚定信念和对于更高境界的不懈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于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海上之草绿芊芊,洞门一闭今几年。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