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感叹尽应余庆在,今来见汝又堪怜。的意思及出处

5个月前 (04-16)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庆全庵桃花

感叹尽应余庆在,今来见汝又堪怜。的意思及出处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附加句

感叹尽应余庆在,今来见汝又堪怜。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将其融入解析中,假设其为诗人对桃花境遇的进一步感慨。)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抗元名将、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抗元斗争,曾组织乡兵与元军抗衡,失败后隐居福建一带,最终被元军俘虏,坚贞不屈,慷慨就义,谢枋得的诗文作品充满了爱国激情和民族气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原诗译文:

我寻找到一处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来躲避秦末的战乱,这里的桃花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不要让桃花的花瓣随流水飘走,我担心有渔人发现这里来问路。

附加句译文:

感叹这世间的美好应当都有余庆留存,如今看到你(桃花)又让人心生怜悯。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一个避世的桃花源,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逃避,附加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眼前桃花境遇的同情。

赏析

这首诗以桃花为引子,巧妙地融合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典故,营造了一个超脱尘世、宁静祥和的意境,诗人通过“寻得桃源好避秦”一句,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而“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则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警惕和担忧,生怕这份宁静被外界打破,附加句“感叹尽应余庆在,今来见汝又堪怜”则深化了这种情感,将个人的感慨与对桃花的怜悯相结合,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创作背景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民族的苦难,对现实社会深感绝望,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逃避,附加句中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悲叹,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感叹尽应余庆在,今来见汝又堪怜。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