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宫花如锦水连漪,翠辇寻芳正是时。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4-17)诗词赏析17

诗词原文

宫词

宫花如锦水连漪,翠辇寻芳正是时。的意思及出处

唐·王建

宫花如锦水连漪,翠辇寻芳正是时。

春风吹拂香满袖,宫娥相引到瑶池。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的诗作题材广泛,以宫词最为著名,其宫词作品数量多且质量高,被誉为“宫词圣手”,他的诗作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宫中的花朵如同锦绣般绚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皇帝乘坐着装饰华丽的翠辇,正是时候去寻找春天的美景,春风吹拂,花香四溢,衣袖间都沾满了芬芳,宫女们引领着皇帝,一路走向那仙境般的瑶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宫中春天的美景和皇帝寻芳的场景,首句“宫花如锦水连漪”以比喻的手法,将宫中盛开的花朵比作锦绣,水面上的涟漪则增添了画面的动感,次句“翠辇寻芳正是时”点明了皇帝此时正在乘坐翠辇寻找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春风拂面、花香四溢的宜人景象,以及宫女们引领皇帝前往瑶池的情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中春天的美景和皇帝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宫廷气息,诗人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宫中的花朵、水面、春风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诗人还通过描写皇帝寻芳的过程,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闲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建在宫中任职期间,作为一位宫廷诗人,王建对宫廷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他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宫中春天的美景和皇帝的生活场景,还表达了自己对宫廷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在唐代,宫廷生活一直是诗人们热衷描绘的主题之一,而王建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宫廷画卷。

“宫花如锦水连漪,翠辇寻芳正是时。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