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锡忽闻游地肺,题门兼得谒人龙。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游山
唐·韦应物
振锡忽闻游地肺,题门兼得谒人龙。
岩扉不掩白云昼,松叶常飘翠色浓。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任太子宾客、苏州刺史等职,晚年闲居洛阳,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出身贵族,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寄情于自然之中,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手持锡杖忽然听闻要去游览地肺山(传说中的仙境),在门上题字的同时还能拜见高人雅士,岩洞的门扉没有遮掩,任由白云在白昼中自由穿梭,松树上的叶子常年飘摇着浓郁的翠色。
释义
“振锡忽闻游地肺”中的“振锡”指手持锡杖行走,“地肺”则常用来比喻仙境或清幽之地,此句表达了诗人突然决定游览仙境般的美景。“题门兼得谒人龙”中的“题门”指在门上题字留念,“人龙”则比喻高人雅士,此句描绘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还能有幸拜见高人,增添了游山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以游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首句“振锡忽闻游地肺”以突然的决定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次句“题门兼得谒人龙”则通过题字和拜见高人的情节,增添了游山的文化色彩和人文情怀,后两句“岩扉不掩白云昼,松叶常飘翠色浓”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清幽与美丽,白云自由穿梭、松叶翠色浓郁,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闲居时期,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后,韦应物逐渐转向山水田园,寄情于自然之中,在游览山水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韵味,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通过描绘游山的经历和所见所感,韦应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