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惯将双手托虚空,岁事虽穷道不穷。的解释

5个月前 (04-18)诗词赏析19

诗词原文

咏松

惯将双手托虚空,岁事虽穷道不穷。的解释

宋·陈抟

惯将双手托虚空,岁事虽穷道不穷。

雪压枝头低复起,风吹叶落翠还浓。

根深不怕河沙浅,干挺何愁日月空。

岁岁荣枯皆定数,只留苍翠在山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抟(871年—989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五代末至北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家,尊奉老子、庄子为宗师,内丹道家泰斗,被后世尊称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译文

松树习惯用它的双手(枝干)托起虚空,即使岁月流转、时运不济,它的道义(生命力)却永不枯竭,大雪压在枝头,松树虽低头却又能重新挺立;风吹落叶,但它的翠绿却更加浓郁,根扎得深,就不惧怕河沙的浅薄;树干挺拔,何愁日月无光,每年荣枯都是定数,但它只把苍翠留在山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坚韧不拔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坚韧精神的赞美,松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生命力,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松树的坚韧和生命力,首句“惯将双手托虚空”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松树挺拔的姿态。“岁事虽穷道不穷”则表达了松树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力的坚韧精神,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如雪压枝头、风吹叶落等,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陈抟作为一位道教学者和养生家,他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非常深刻,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观察松树时,被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惯将双手托虚空,岁事虽穷道不穷。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