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半磨天宝字,禅房空老政和僧。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题碣石山禅院
宋·释绍嵩
碣石半磨天宝字,禅房空老政和僧。
松风清冽溪声远,林月幽微树影层。
野径花香人迹少,山窗竹色夜灯凝。
欲知此境清幽处,且向禅中问上乘。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水、寺庙及禅意生活,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禅意,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描绘。
译文
碣石上依稀可见天宝年间刻下的字迹已半磨损,禅房里只留下政和年间老去的僧人身影空荡,松林间清风凉爽,溪水声悠远回荡,林中月光幽微,树影层层叠叠,野外小径上花香袭人,却少见行人足迹,山寺的窗户边竹影摇曳,夜灯静静地凝照,若想知道这清幽境界的所在,不妨向禅理中探寻上乘之道。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碣石山禅院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展现了其清幽、静谧的氛围,首联“碣石半磨天宝字,禅房空老政和僧”点出禅院的历史沧桑感;颔联和颈联则细腻描绘了禅院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僧侣生活的宁静与淡泊;尾联以问句形式,引导读者思考禅意与清幽境界的内在联系。
赏析
这首诗以碣石山禅院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清幽世界,诗人通过对历史遗迹(天宝字、政和僧)和自然风光(松风、溪声、林月、树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禅院的幽静之美,也传达了佛教文化中关于时间流逝、生命无常以及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的哲学思考,尾联的设问,更是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深的禅理探索,使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创作背景
释绍嵩在南宋时期游历四方,对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碣石山禅院作为他游历过程中的一处停留之地,其历史底蕴和自然风光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在这样一个充满禅意的环境中,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描绘禅院清幽境界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禅院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