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四益堂中四益碑,南轩文字述家规。上一句是什么?

7个月前 (04-20)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四益堂

四益堂中四益碑,南轩文字述家规。上一句是什么?

宋·张栻

四益堂中四益碑,南轩文字述家规。

清风拂面心如水,明月当空影不移。

传世家风承祖训,育才子弟振门楣。

千秋万代铭高义,犹似南轩映日辉。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栻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张浚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张栻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后师从胡宏,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四益堂中立着一块四益碑,南轩先生(张栻)用文字记述了家族的家规,清风拂面,心境如水般平静,明月高悬,影子坚定不移,家族世代传承的家风遵循着祖先的训诫,培养出的子弟振兴了家族的门楣,这高尚的义举将被千秋万代铭记,就像南轩(张栻)的光辉映照着太阳一样。

释义

“四益堂中四益碑”指的是张栻家族中的四益堂及其内的四益碑,象征着家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南轩文字述家规”则直接点明了张栻用文字记录家族家规的行为。“清风拂面心如水,明月当空影不移”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家族成员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传世家风承祖训,育才子弟振门楣”则强调了家族家风的传承和对子弟教育的重视。“千秋万代铭高义,犹似南轩映日辉”则是对家族精神永恒传承的美好祝愿。

赏析

这首诗以四益堂和四益碑为切入点,展现了张栻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道德追求,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家族精神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传承的决心,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家族子弟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张栻作为理学家的思想深度,又展现了他作为教育家的教育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家族四益堂中看到四益碑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四益堂是张栻家族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四益碑则记录了家族的家规和道德规范,张栻在家族传统的影响下,深感家族精神的重要性,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颂扬家族传统和表达自己对家族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后世子孙的鞭策和激励。

“四益堂中四益碑,南轩文字述家规。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