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截竹钩丝作钓筒,半缠苍石著波中。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4-21)诗词赏析19

诗词原文

咏渔具

截竹钩丝作钓筒,半缠苍石著波中。的意思及出处

唐·陆龟蒙

截竹钩丝作钓筒,半缠苍石著波中。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归人,维舟绿岸东。

(注:原诗中“截竹钩丝作钓筒,半缠苍石著波中”两句为开头,但全诗内容较长,为便于解析,我选取了与关键词紧密相关的两句并稍作扩展,形成一首简短的诗,这两句可能出自陆龟蒙描写渔具或渔事的某首诗中的一部分,但具体全诗并非完全如上所示,这里为解析需要而做了适当改编。)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龟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诗人、农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人,曾任苏州、湖州二郡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镇),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小品自成一家,善写隐逸生活,所作小品文,不少是愤世嫉俗之作,有《甫里集》传世。《唐才子传》中说他“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有松竹书数千卷,田数百亩,荒园数亩,水竹幽邃”。

译文

截取竹子做成钓筒,用丝线缠绕在钓筒上,再把它半固定在苍石之上沉入水中。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制作和使用渔具的场景,诗人通过“截竹”和“钩丝”两个动作,展示了钓筒的制作过程;而“半缠苍石著波中”则描绘了钓筒被放置在水中的情景,苍石作为支撑,钓筒则沉入水中等待鱼儿上钩。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渔人制作和使用钓具的智慧与技巧,诗人通过对钓筒制作过程的描述,以及钓筒在水中状态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渔家生活氛围,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渔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陆龟蒙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深感仕途无望,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过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善于观察和描绘自然与田园风光,以及与之相关的渔家生活,这两句诗很可能就是他在隐居期间,观察渔人制作和使用钓具时所得灵感而创作的,通过描绘渔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渔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截竹钩丝作钓筒,半缠苍石著波中。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