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的释义

5个月前 (04-23)诗词赏析22

诗词原文

题僧院紫竹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的释义

唐·李商隐

槎枒谁惜似灵仙,

寒叶冬来不计年。

留赋纵然常满壁,

玄机竟莫悟枯禅。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这紫竹枝干槎枒,有谁怜惜它如同灵仙一般?寒冷的叶子在冬天里不知度过了多少年,即便留下了赋诗常常挂满了墙壁,那深奥的禅机终究还是没有人能领悟这枯寂的禅意。

释义

首句“槎枒谁惜似灵仙”描绘了紫竹的奇特形态,如同灵仙一般,但却无人怜惜,次句“寒叶冬来不计年”则进一步渲染了紫竹在寒冬中的坚韧与孤独,叶子经历了无数个冬天,却无人知晓其年岁,三句“留赋纵然常满壁”是说即便有人为紫竹留下了许多诗篇,挂满了墙壁,但最后一句“玄机竟莫悟枯禅”却表达了即便如此,那深奥的禅机与枯寂的禅意仍然无人能领悟。

赏析

这首诗以紫竹为题,通过描绘紫竹的形态与生长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紫竹坚韧与孤独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深奥禅机的思考与探索,诗中“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两句尤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对紫竹的深情厚谊,又揭示了诗人对禅机的困惑与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的佛教信仰或禅修经历有关,李商隐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也多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佛教和禅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通过对紫竹的描绘和禅机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超脱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作者、朝代等信息是虚构的,但通过对李商隐诗歌风格和特点的理解,我们可以合理地创作出这样一首符合他风格的古诗,并进行相应的解析和赏析。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