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欲正大冶慰民望,豫排寒风作春温。的释义

7个月前 (04-24)诗词赏析20

诗词原文

冶城

欲正大冶慰民望,豫排寒风作春温。的释义

唐·李绅

欲正大冶慰民望,豫排寒风作春温。

炉烟焰焰张天炽,海气漫漫入地昏。

山木已寒灰劫尽,溪桥犹自柳痕存。

金波荡漾光风转,玉液澄泓瑞露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字公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的诗作语言精炼,构思新奇,尤其擅长以乐府诗体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曾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

译文

我希望能像大冶(比喻治理国家)那样,满足百姓的期望,预先驱散寒冷的冬风,带来春天的温暖,炉火熊熊,火光冲天,仿佛要照亮整个天空;海气弥漫,与地相接,一片昏蒙,山林中的树木虽已受寒凋零,但溪桥边仍有柳枝的痕迹留存,金光闪烁,如同波光粼粼的水面随风转动;玉液清澈,瑞露繁多,象征着吉祥与丰饶。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冶炼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的美好愿望,首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像冶炼金属一样,通过有效的治理来安抚民心,带来温暖和希望,颔联和颈联通过具体的冶炼景象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冶炼过程的壮观与自然的生命力,尾联则以金光玉液为喻,象征着国家治理后的繁荣与昌盛。

赏析

本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诗人以冶炼为喻,将国家治理与民生改善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描绘的冶炼场景生动逼真,既展现了冶炼工艺的精湛,又寓含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海气漫漫”、“柳痕存”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创作背景

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唐代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生活困苦,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诗人,李绅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的看法和期望,诗人也可能在诗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诗以“欲正大冶慰民望,豫排寒风作春温”为关键词,但全诗并非仅围绕这两句展开,而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欲正大冶慰民望,豫排寒风作春温。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